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笛卡尔是二元论的着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二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三是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四是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1)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外语学习网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